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的三公不包括)
三公九卿制的意义
三公九卿的意义:
1、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
2、主要是纵向集权、横向制约,即一方面逐步限制和缩小丞相权力,直至废除丞相。
3、逐步强化监督检查体制,完善制约机制。
4、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扩展资料:
三公具体指: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兆消此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的具体指: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桥蠢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族迅: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九卿制决策体制
百度百科-三公九卿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什么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闹大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虚让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液誉竖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念空枣九卿制决策体制是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秦王朝的中央机关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
九卿指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廷尉(司法)、典客(民族事务)、仔拆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皇帝侍从)、少府(皇家财政)、卫尉(宫庭警卫)、大仆(皇帝车马)、亏运宗正(皇家宗族事务)。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的一种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九卿制指什么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关于三公九卿制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quhuhao.com/wzfl/6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