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章分类 > 生活百态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留得青山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全知天下事。

2,“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碰圆搏这是一个成语。

3,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4,成语出处:腔稿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笑祥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是: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悔大,能知天下事,指的是秀才博学多才,具有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的能力。过去,读书人不多,人们出门不多,见识少,对读书人很尊敬,把读书人的话当真理。事实神前拍上,读书也比一般的人懂得游羡更多的道理,因而,愿意把天下事托付给读书人,也说产生了这句名言。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便知天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语出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扩展资料: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举手局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意思是:不走出薯盯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常言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能够不用出门就可以知天下事,是有参悟了道的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

一个按照“道”的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正让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如果有真智慧修养的人,用不着到外面实际经验,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究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留得青山在的下一句是什么)(图1)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轮橘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腊氏团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核空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OK,关于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和留得青山在的下一句是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652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