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鱼龙舞(辛弃疾一夜鱼龙舞)
一夜鱼龙舞出自那首诗
选自:《青玉案·元夕》
内容:锋悔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辛弃疾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生于金人占领下的原北宋地区, 21岁时在家乡发动起义,抗击金军,后投奔南宋。由于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他的抗金大志难以实现,他只被安排做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晚年闲居在江西长达二十余年。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将满腹悲愤、一腔忠勇都寄托在词中,雄浑奔放,气势磅薄,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推向发展高峰,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的一些抒情寓意的词作有时也写得委婉曲折,轻松流利。
翻译:元宵佳节的晚上,仿佛一阵东风吹来,催开了树茂花繁,原来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绽放千重繁华,又纷纷被风吹落,象一场不期而来的流星雨。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出自辛弃疾《采桑子》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银纤正个秋”。
注解: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竖兄深,令人玩味无穷。
一夜鱼龙舞是什么节日
一夜鱼龙舞是元宵节。
一夜鱼龙舞意思是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正乱逗月十五的并陪橘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元宵节的来历:
元绝团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一夜鱼龙舞全诗
一夜鱼龙舞全诗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纳局配。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自古写元宵节的诗词众多,但是辛弃疾的这首可以说排名第一。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洞指该词的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学的境界,到达了禅境。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腊陪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答案:一夜鱼龙舞(猜一民俗风俗词语)的
一夜鱼龙舞(猜一民俗风俗词语)的
谜底: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昌燃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睁升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耐早虚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quhuhao.com/wzfl/65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