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章分类 > 生活百态

周公姬旦(姬旦的简介)

姬旦与汉中有什么关系

汉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并非汉中人自说自话,而是有大量考古实物做支撑的,除了散布其间的两汉三国遗迹外,还有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证。《诗经》无疑是汉中的一部老影集,三千年后打开它,仍然散发着植物的清芬、人情的温煦、先民艰辛劳作的身影……

一、汉中原本称“周南”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诗的国度;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选自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诗经》中的“周南”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它就是汉中这片古老的土地。

1994年,国务院批准汉中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介绍汉中时曾这样说:“汉中,西周时称周南、南郑”。这是经由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组审定的,最能代表目前学术界研究水准的定论。由此可见,汉中在西周时期就名“周南”。

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认为“南”是古国名,在今陕西省。周王将此地分封给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作采邑。采邑不能称国,故编诗者称之为“周南”、“召南”。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周”是地名,在岐山之阳;“南”是周以南地区,州消故周地以南的诗统统称作“周南”。

考察甲骨文,加上古代典籍的记载,“南”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后来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后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汉以后“声”渐渐失传了,但是“南”这个名称被保留了下来。

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命名为“周南”、“召南”,以与邶(bèi)风、鄘(yō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huì)风、曹风、豳(bīn)风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

二、《诗经》里面有汉江

先秦时代,史书上记载的大江大河只有四个,分别是“江河淮汉”,汉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而且是周秦王朝势力所及的最南端。《诗经》中关于汉江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周南》里,最著名的当属《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yì)其楚;亏嫌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yì)其蒌(lóu);之子于归,言秣(mò)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一首民间情诗,写一个青年樵夫追求一个水边女子而不可得的心情。诗中反复借汉水的宽、长和不可泳来比喻女子的可望而不可及。

还有一则《大雅·江汉》的诗歌,前两段起首就是“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guāng)”,接下来是“江汉之浒(hǔ),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这首诗从气势上让我们看到了长江与汉水的宏伟与宽广。

周公姬旦(姬旦的简介)(图1)

以上这两则古诗不仅表现了古代先民们在江汉流域繁衍生息的生活画卷,更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汉江气势豪迈的伟大景象。难怪孟子会将它列入中国四大水系之一。也难怪《诗经》在《小雅·大东》中用“维天有汉,鉴亦有光”来把汉江对应天上的银河。有人统计过,在《诗经》中,记述古代先民在江河边劳动生活的诗歌多达六、七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就有十七首,且大多与汉水有关,这些美丽的诗句犹如颗颗晶莹的珍珠至今仍在《诗经》里闪闪发光。

其实,流进《诗经》里的河流有很多,有被国人视作父母的长江与黄河,也有许多现在已经走失了的无名小江小河,但最终流进大汉民族血管里的却是伟大的汉江。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这些带“汉”的词汇都源自汉江。当汹涌澎湃的汉江以排山倒海之势越过大秦王朝的时候,它就与一个民族的血脉紧紧融合在一起。身为汉中人,我们应该感到无比自豪!

三、周公曾到汉山来

汉中一江两岸南郑一侧有一座高耸的祭坛,坛上雕有一人名曰“姬旦”,他就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作为国务总理,周公可谓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有个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此公的勤勉。雕像中的周公高大挺拔、身佩长剑、衣袂飘飘,他凝视远方、双臂平举、端起酒爵、神情严肃,似乎是带领群臣举行重大祭祀活动。那么,周公是在祭祀哪一位册空知大神?

告诉你吧,周公来汉中考察工作啦!他受文王之托来汉中会见南国各诸侯,然后与褒国国君一起祭奠汉山。此番情景被收录进《诗经·大雅·旱麓》:

瞻彼旱麓(lù),榛楛(zhēnhù)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zàn),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yōu)降。

鸢(yuān)飞戾(lì)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xīn)牡既备。以享以祀(sì),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zhàyù),民所燎(liáo)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lěi),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与十五国风不同的是,《旱麓》明显属于宫廷雅乐,是周公与褒国国君一起祭奠汉山时所演奏的唱词。旱麓就是旱山山脚。旱山,即今南郑县汉山。《旱麓》是《大雅》的第五篇,与下一篇《思齐》、上一篇《棫朴》,都是赞颂周文王的乐歌。《旱麓》是“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的诗”。

此诗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以“岂弟君子”一句作为贯穿全篇的气脉。首章前两句以汉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楛树起兴,也带有比意,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第二章起开始触及“祭祖受福”的主题。“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两句,玉之白与酒之黄,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由文字而产生的视觉效果极佳。第三章从祭祀现场宕出一笔,忽然写起了飞鸢与跃鱼,章法结构显得摇曳多姿。“鸢飞戾天,鱼跃在渊”,表层语义极其明晰,相当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象征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第四章在第三章宕出一笔后收回,继续写祭祀的现场,写的是祭祀时的“缩酒”仪式。第五章接写燔柴祭天之礼,人们将柞树棫树枝条砍下堆在祭台上作柴火,将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缕缕烟气升腾天空,象征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将世人对神灵虔诚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达。对于这样的君民,昊天上帝与祖宗先王在天之灵自然会有“所劳矣”,自然会赐以“景福”。最后一章三用比兴,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

姬旦为什么叫周公

姬旦,又名戚察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卜旦北),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姬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高弊茄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

周公到底是指姬旦还是一个官职名

周公不算是一个爵位算是尊称吧。。因为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姬旦是老四武王死后让成康两代王以父事之所以。。周公是一个薯空尊拦歼称。简手冲。并不代表一个具体官职

周公姬旦是谁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拦配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源衡颤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雹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663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