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哭周瑜(诸葛亮哭周瑜视频)
诸葛亮吊唁周瑜原文
诸葛亮吊唁周瑜原文如下:
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裤含山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故事背景:
古代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
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在“即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
诸葛亮凭吊周瑜的《三国》记载: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扩展资料:
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恩怨纠葛:
诸葛亮曾经三气周瑜。
1、第一次是曹仁和东吴打仗,周瑜和诸葛亮当时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结构周瑜第一次夺取失败,只好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2、第二次是刘备的夫人死后,周瑜献计,让孙权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哪曾想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许孙权杀他,还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一计不成便又生一计,想让刘备一直呆在东吴,谁知诸葛亮见招拆招,又让刘备回到了荆州,结果让士兵嘲笑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听了之后气急败坏,旧伤复发。
3、第三次是因为诸葛亮曾承诺,取下西川便返还荆州,但是迟迟不发兵攻打西川,周瑜等不及,于是假意提出帮助刘备夺取西川,实则顺路夺回荆州,不料又被诸葛亮识破,气的周瑜直呼”既生瑜何生亮。“摔马倒地不治身亡。
诸葛亮的其它事迹:
初出茅庐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胡中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老圆。
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当时托名为汉相的曹操统一北方后,率20万大军南下荆楚,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诸葛亮劝说刘备,及时攻打刘琮,可趁机占领荆州,刘备不忍。
刘备在樊城知道曹操大军南下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并大破刘军。同年,刘备败走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哭周瑜的故事)
诸葛亮哭周瑜 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哭周瑜”是在三国历史中的一件著名的事件。相传,当时孙刘联军攻打早慧毕曹魏,孙权派遣周瑜为前方统帅,但他突然病死,令孙权扼腕不已,几日内无法平复心情。与此同时,诸葛亮入蜀后多次写信给孙权称赞周瑜的才气和英勇,以示和解和团结。最终,为了消除彼此猜忌,诸葛亮便做出“哭周瑜”的表演,发泄自己真挚的悲伤之情。
这个故事被称为“假戏真做”,意陆芹思是指只有通碧租过真实的表现和真挚的感情,才能够赢得对方的信任与支持。即使是做出象征性的行动,如果其背后是真正的情感和心意,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政治谈判和商业合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十分重要。只有假戏真做,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不真诚的态度和言语,很容易被揭穿,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团队或合作关系的进展。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真实、亲切和尊重的姿态,不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交场合。这样才能够建立健康、稳健、可持续的人际关系,并实现更高层次的成功和发展。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推荐
1、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4、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5、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6、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7、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8、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9、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10、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11、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12、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13、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14、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15、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诸葛亮哭周瑜歇后语
1、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2、故事简介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仿首,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携大猛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辩桥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3、启示
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显示了才华。很自然地表达了哀悼之情,祭文言词华丽,描述准确,表达到位,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西蜀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
诸葛亮哭周瑜是真心的吗
诸葛亮哭周瑜是真心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是很伤心的。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好亮乎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都错啦。
而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和孔明关系一向和善,看到孔明悲伤,心想:“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东吴诸将以鲁肃为首,都被诸葛亮祭奠周瑜的情谊深深感动。
《三国》里面提到“既生瑜,何生亮”,更提到“诸葛亮三气周瑜”,导致周瑜最后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给我们造成的影响就是:好像周瑜跟诸葛亮永远处在一种对比的关系上。
根据相关的专业书籍,诸葛亮和周瑜,只是因为主子不键腔同,在军事上、政治上才会有不同的思考。我们可以换种思路去研究,既然每次诸葛亮都能看破周瑜友悉的诡计,在另一方面上更加印证了他们两个是心有灵犀。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周瑜的死,对于诸葛亮来说,可能并不仅仅是失去一个争锋相对的对手那么简单,他们两个更是知己。正如周瑜死前曾说过:“天下唯有孔明知我琴中寓意”。这不正是说明了两个英雄的心意相通。
诸葛亮哭周瑜和诸葛亮哭周瑜视频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6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