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港湾(维多利亚时代的秘密)
香港为什么又叫维多利亚港
(香港)就叫做(香港)跟(维多利亚港)就叫做(维多利亚港)是分开两种叫法的,只是有人说(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而不是(香港)又叫(维多利亚港)的,请不要弄错.
维多利亚港:
维多利亚港(简称维港,英语:Victoria Harbour)是香港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由於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拍慧有「东方之珠」和「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
早年,维多利亚港已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的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藉战争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香港的殖民地史随即展开。事实上,维多利亚港的确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亦主导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大城市的关键之一。
根据2004年的资料,维多利亚港面积为41.88平方公里,深度大约为30米至40米。范围东至鲤鱼门,西至汲水门,北至青衣南部海域。海港内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龙石等岛屿。
昔日在维多利亚港上往来频繁的帆船,是香港的象徵之一,香港旅游发展局亦以此为标志。
历史:
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北京条约》后,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命名为维多利亚港。类似的情况还有维多利亚公园、维多利亚城(今西环至湾仔一带)和维多利亚山(Victoria Peak,今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开埠以来,政府多次集中在维多利亚港进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后大道及云咸街的兴建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进海港,扩大香港的发展面积。政府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
后来,填海工程由原来的港岛西面,进一步扩展至整个港岛北部及九龙,以利香港的发展。中环德辅道、湾仔北、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跑道、港澳码头、红磡湾、观塘工业区和西九龙等重要发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来。
香港因是亚洲重要港口,在20世纪初至1970年代,造船业亦十分发达。当时,香港拥有亚洲其中两个最大规模的船坞,分别是位於鰂鱼涌,由太古洋行开设的太古船坞,以及位於红磡的黄埔船坞。船坞雇用的工人数以千计,造船技术和出产船只的排水量皆与日本齐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运业开始衰退,地产业则开始起飞。两所船坞并知分别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后在青衣合作开设香港联合船坞,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场,即今日的太古城与黄埔花园。
香港开埠以后,英国皇家海军在中环设立海军基地,其后命名为添马舰,现时该地段将有意发展成新政府总部。1990年代中期,海军基地迁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补给港,又位於东南亚与远东航道的中心点,所以在1997年香港**移交前,维多利亚港常有英国或美国军舰停泊,1997年后亦有不少美国军舰来港补给。舰上官兵留港期间,多到湾仔等地消遣。
贸易:
维多利亚港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据政府纪录,每年远洋船只的抵港数字超过二十二万艘,达35,900航次,海上运输相当发达。早期,维多利亚港已被视为重要商港,直至后来海港西部的葵涌货柜码头的兴建,香港海运才逐渐离开维多利亚港中心地带,转而以旅游和交通为主。现时,维多利亚港仍有不少货船往来,中流作业仍然十分频繁。
维多利亚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广阔,平均水深达12米,海底泥层亦没有淤泥阻塞,可同时容纳上五十艘万吨级的大型远洋轮船。另外,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袭蔽答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为山势所阻。港内又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风塘,足以让船只在平日甚至台风来临时,免受风浪侵袭。此外,由於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只可自由进出。基於各项优秀条件,香港因而成为优良转口港。
葵涌货柜码头位於香港葵青区醉酒湾,是香港最主要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货柜港口是新加坡)。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
葵涌货柜码头占地庞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带,共有九个货柜码头,廿四个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货柜船。码头的全年总处理能力,超过一千八百万个标准货柜单位。2004年,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总量约为1342万5千个货柜单位。
葵涌货柜码头处理的货物,来自香港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对整个华南地区极为重要。
观光:
在香港观赏维多利亚港,以从太平山山顶俯瞰为佳。游客也可从尖沙咀海旁眺望,或搭乘渡海小轮或其他海上观光船只,置身海港中欣赏两岸景色。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观光点之一。由於香港岛和九龙半岛高楼大厦满布,入夜后万家灯火,相互辉映,香港的夜景因而与日本函馆和义大利那不勒斯并列为「世界三大夜景」。为庆祝特别节日及吸引游客,每年维港上都会举行数次烟花表演。2004年起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每晚8时均举办幻彩咏香江的雷射表演,2005年11月21日,汇演获列入《金氏世界纪录大全》,成为全球「最大型灯光音乐汇演」
交通:
由於维多利亚港分隔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维多利亚港的交通对香港发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轮往返维多利亚港两岸。随著香港经济发展,维多利亚港的交通设施由原来渡海小轮发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铁路等现代化设施。
跨海设施:
维多利亚港上虽没有桥梁横过,但它的底下现时有三条过海行车隧道,分别是1972年通车的香港海底隧道(红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车的东区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车的西区海底隧道。政府正考虑规划香港第四条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兴建电车系统之时,香港殖民地政府便已经有兴建跨海大桥的打算,以连接港岛及九龙两岸。大桥上更包括电车系统,希望跨海大桥能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由於当年兴建跨海大桥成本高昂,及影响维多利亚港船只运行,故计划搁置。
二次大战过后,政府曾考虑天星小轮负荷问题,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桥计划。当时建议中跨海大桥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破坏景观而被搁置。后来政府更於1955年研究兴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殖民地政府决定兴建红磡海底隧道,连接红磡与铜锣湾。1972年8月,红磡海底隧道通车。
1976年,因红磡海底隧道挤塞情况未有改善,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鲤鱼门兴建大桥,连接香港岛及九龙东面,但其后因影响船只航道及启德机场飞机升降再度搁置,后来由东区海底隧道取代。
过海铁路隧道:
现时有3条地铁路线亦会穿过维多利亚港,包括:
第一条过海铁路隧道:荃湾线(接驳港岛金钟站及九龙尖沙咀站一段)
第二条过海铁路隧道:将军澳线(接驳港岛鰂鱼涌站及九龙茶果岭一段,与上述东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第三条过海铁路隧道:东涌线和机场快线(两路线使用同一隧道,接驳港岛香港站及九龙的九龙站一段,与上述西区海底隧道一同兴建)
渡轮服务:
在未有过海隧道和过海地铁前,渡海小轮是往来维港两岸的唯一办法,香港的渡轮事业亦曾一时兴盛。最早的渡轮公司是约在1888年成立的「九龙渡海小轮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创办,来往尖沙咀与中环。1898年,九龙仓收购「九龙渡海小轮公司」,并把「九龙渡海小轮公司」,改名为「天星小轮公司」。
香港的发展一直侧於香港岛一边,但随著九龙的发展,市民对於港九之间的渡轮需求日渐殷切,20世纪初叶,分别由16间小轮公司承办来往由中环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线,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办,易生混乱,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专营权予「四约街坊轮船公司」,营办港九之间的渡轮服务。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约街坊轮船公司」专营权期限届满,由香港油蔴地小轮船有限公司接办服务。
此后,有一段长时间大部份航线由油麻地小轮提供服务,主要路线有北角至观塘、九龙城及红磡,中环至佐敦道码头、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岛东区至中环的交通十分挤塞,油麻地小轮曾开办由太古城至中环的非过海渡轮服务,1985年,地铁港岛线通车后服务便取消。渡海小轮的服务时间至午夜止,停航后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过海,又或者乘搭收费较昂贵且危险的「哗啦哗啦」电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陆上交通事业的发达,香港政府对渡轮事业没有大力支持,一些码头像佐敦道码头及大角咀码头一类往昔较繁忙的大型码头,在西九龙填海后并没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观塘外,九龙区就只剩九龙城码头和红磡码头这些没有铁路连接的区份设有渡轮服务。
过去油麻地小轮还有汽车渡轮服务,驾驶人士如需过海,便需把汽车驶至汽车渡轮码头,驶进特制的汽车渡轮过海,沿途可在车上欣赏两岸风景。1980年代末东区海底隧道通车后,汽车渡轮服务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营运成本昂贵而终止。近日,由於两条海底隧道的加价,促使红磡海底隧道所面临的交通压力渐增,有人曾倡议恢复停办多年的汽车渡轮服务。
维多利亚港内亦设有一些公众码头,主要供小型驳船、游艇、观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务。亦有小量的补给和货物转运。
避风塘:
香港每年夏季时均不时会遭受台风侵袭,因此,维多利亚港内设有多个避风塘供船只躲避风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经营游览维港以及香港一些离岛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娱乐设施和餐饮服务。铜锣湾避风塘除了是游艇的停泊点外,也以避风塘菜闻名,以富辛辣及味浓特色的海鲜料理为主,当中的避风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铜锣湾一带经营。
邮轮码头:
位於九龙尖沙咀的海运大厦是香港目前唯一的邮轮码头。海运大厦於1966年落成,除码头外亦设有写字楼及商场。不少著名邮轮曾在海运大厦停泊,包括曾经是世界最大邮轮的伊利沙伯号。
近年政府建议在前启德机场所在的东南九龙兴建一座新的邮轮码头,惟现时公众仍未就该前启德机场用地的填海面积达成共识。而一些商业机构亦曾建议其他地点,如港岛北角区兴建邮轮码头,但遭反对而被搁置。
维多利亚湾:
维多利亚湾或维多利亚港湾是维多利亚港在中国的一个误称,据知是由於维多利亚港的英文为「Victoria Harbour」,而在中国「Port」一般译作「港(口)」,「Harbour」一字则因此被错译为「湾」或「港湾」,所以有了这错误的名称。
「维多利亚湾」亦是有「北方香港」之称的大连市其中一个大型发展计划,该市打算将市内的东港区进行改造。此计划吸引了香港招商局、和记黄埔、新世界发展等多间香港公司考虑注资。
维多利亚港湾开放时间是什么
维多利亚港湾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维多利亚港湾景点介绍:
香港的主要港口是维多利亚港,它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几个小时,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香港港口的助航设施以及港口通信设备也是十分先进和完备的。
维多利亚港湾斜斜的漆咸道,深夜打烊的大小店铺都还倦在卷帘门后。漆咸道往南的尽头,已足够闻得着维港的味道了。横着的是有名的梳士巴利道。穿过去,就是尖沙咀的滨海公园。
其实,漫步尖沙咀的滨海散步道,维港就在身旁。往来的各色船等慢悠悠地穿梭在雨雾中,隔水相望,港岛更便涩地躲在朦胧之后。弥敦道的喧嚣还没有开始。往西走,香港太空馆、艺术馆、文化中心在徐徐悠悠的港风中逐渐显露着各自的身形。
再往西去,文化中心的广场上,米寿的钟楼亦然。这是一座红砖砌成的方形建筑,高44米,四角是花岗岩。楼顶,一枚7米长的避雷针高耸。钟楼外墙依稀可见斑驳的痕迹。始建于1915年的钟楼,原是九广铁路尖沙咀火车总站的标志性建筑。1978年,九广铁路总站迁至红_,尖沙咀站被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钟楼在此。
维港的那一面,太平山正与钟楼日夜相望,一高一低,永远遥相厮守,一道见证着维港的一切。行至天星码头,雨已停歇,天似放晴。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犹如竹干节节高升的外形和钢架玻璃的结构将香港的传统气质和现代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湾仔的会展中心新翼则是香港的新地标,它拥有全球最高的玻璃幕墙,如展翅欲翔的海鸥。临海的广场上,金紫荆正熠熠盛开。
广东道上豪华海景酒店的顶级名牌店或许发散着诱惑的磁场,一如维港对面中环的高档写字楼。坐在海港城三楼的露天游廊上,碌碌嘎然。身后的玻璃门仿佛一道屏风,门里是尘世,门外是桃源。阳光铺在海面上,随波浮荡,目眩神迷。依稀中,没有追逐,不知魏晋,唯有山海天风。
夜幕初临,维港灯火渐明,天边一抹紫霞余辉。绿白两色的天星小轮缓缓向港岛游去。摩挲多年依然坚固的甲板,吱吱呀呀的古旧木质座椅,沿袭着不列颠的绅士品格。回望九龙,霞光正淡去,灯火繁花肢穗枯渐行渐远,几艘归航的小船静静地躺在码头上,钟楼依然形单影只。彼岸璀璨耀眼的港岛让人目不暇接,加上波光倒影,越显奢华。湾仔会展中心彻亮如洗,铜锣湾熙攘如潮,中西区错落的高大建筑灯火通明,中环中心的明灯直刺云霄,青黑的太平山隐现的点点星星,是这片灯海的边际。迷离恍惚中,海面上的观光游轮甚至天星小轮都成了维港两岸争妍的表演者,水、灯、船、人共奏华族洞章。
在中环的天星码头登岸,夜色完全笼罩了维港,她的妆容逾显华贵历洞。临海护栏隔疏了拍岸的浪声,倒映着连片色彩的海面,九龙反而显得亲近平实了许多。几步路外的皇后码头,不知哪家电视公司正在拍跳海戏。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在这里跳海,想想其实在这样浪漫的地方结束生命恐怕真是对自己的最好祭奠。
还是再上山顶吧。有的人喜欢分两次上太平山,一次是在白天,体会殖民时代只准上流人士出入的巅峰感,另一次则是在山下城市灯火盛宴的夜晚,领略维港最亮丽的一面。
古老的山顶缆车一如既往地陡斜着身子往上爬。半山一户豪宅正在开party,惹来阵阵观望。美酒佳人恐怕早就没有欣赏夜景的兴致了,抑或他们早已习惯了将自己也看作景致。夜晚的太平山顶凌霄阁观景台笼罩在流光溢彩中。不管你是不是一个浪漫的人,这里都能让你沉醉其中,畅快愉悦。
躲开山顶最熙闹的人群,一路西行,观景的狮子台静卧在飞崖之上。人不算多,随意地或站或坐,指点着海山之间的炫影。继续西去,自然祥静的氛围越来越浓密,脱世一般。这时维港才真切起来。港九两岸夺目的灯海是她给自己涂上的夜光眼影,调尽亮丽色彩,配合着香港的妩媚线条和华贵夜礼服。维港忽明忽暗的眼波不似她的奢华妆容这般张扬,海潮更替中沉淀着浮华,幽冷地望穿红尘,反而更撩人心绪。
细味维港所代表着的这个东方大都会,东西对比,左右共存,古今并陈,南北交通,城乡兼胜,沧桑荣辱眼前的繁都逐渐和记忆中的交叠起来,或许这才是维港掩藏在奇幻无穷美景之后的真髓吧。
摄影提示
由于香港年平均气温较高,达22.8oC,天气易受季风影响,四季差别明显,所以维多利亚海湾的最佳旅游和摄影季节为每年秋季。维港的夜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夜景之一,非常值得拍摄,最佳的观赏地点是九龙尖沙咀与港岛中西区之间的维港最窄处,这里海面仅1公里。可在尖沙嘴海滨观赏对岸景致,上太平山顶俯瞰更佳。在太平山顶的凌霄阁眺望台和狮子亭,整个维港景致一览无余。
特别提醒:如果愿以更长时间地置身维港,可以选择天星维港游。仿照1920年天星小轮设计的辉星轮从尖沙咀天星码头出发,在维港环游,行程一个小时左右。票价依时间(日/夜)和游程长短不同,夜间的单程环游票价是72港币/人。
维多利亚港环绕的是香江还是海
海。
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海港。它的形成大概在当海平面比今天还很低之时。当时的维多利亚港是太平山与九龙之间的一个山谷。后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原来的山谷被海水淹盖,成为了海港。
维多利亚港潮差约1米。海港内包括青衣岛、青洲、小青洲及九龙石等岛屿,以及蓝巴勒海峡、硫磺海峡及鲤鱼门等水道。
扩展资料
维多利亚港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港区水深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晌穗简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
维多利亚港口东面的鲤鱼门和西面的汲水门较窄,加上受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群山所包围,形成港口四面环山,强风因而被山势所阻,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族竖海中,削弱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内设有多个天然及人工的港湾与避宴裤风塘,足够让船艇在平日与台风来临时避免受到风浪侵袭。除此之外,香港气候暖和,港口终年不结冰,船艇一年四季皆可自由进出,在天时地利下,香港成为了优良的港口。
维多利亚港在香港哪个区
维多利亚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
由于港阔水深,中国香港亦因而有“东方之珠”、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悉亮前女王。
一年四季皆可自由进出。早年已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后来从清政府手上强占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维多利亚港一直影响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主导中国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是中国香港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之一。
名字来源
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她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长达64年(1837—1901),她在位期间是英国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英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女王登基仅三年,英国便在1840年发动第一次**战争,同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1861年1月,英军占领九龙半岛,同年4月,将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以当时的女王而命名为维多利亚港。
英国人占领维多利亚港之后,在南岸(香港岛)逐渐修建了漂亮的建筑和街道,香港岛一边的维多利亚港是如此的漂亮,和当时香港的其他地方的风貌很不相同,以至于曾经有西方国家出版的百科全书把维多利亚港的香港一岸的陆地区域错误称为香港的首府,直至1970年代仍有印睁清刷版的百科全书是这样说的,已经没有这样的提法。
在190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对维多利亚港是这样描述的:『香港或维多利亚港常给人一个生气勃勃的印象,在一日之内曾经有多达240响礼炮鸣放,首府「维多利亚」,人口超过166,000,其中6,000是欧洲或美国人。**仍然是香港这小镇的经济命脉,因为香港没有制造业。』
今天的香港和维多利亚港,早已不是昔日贩运**的贸易港。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是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历史的一面镜子。回顾百年历史,英国人给香港带来了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经济腾飞和都键雀市繁荣,这些都反映在维多利亚港百多年的面貌变迁上,塑造出一个今天风光美丽的维多利亚港。
关于维多利亚港湾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quhuhao.com/wzfl/6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