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章分类 > 生活百态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第15中学)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

学校位于铜仁市碧江区水巷子路26号。

学校简介

从2014年6月起,将原“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原“铜仁市实验中学”整合为新的“铜仁市民族中学”,新校校址在原铜仁市实验中学。原铜仁市民族中学创建于1964年,是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省级样本校;原铜仁市实验中学创办于2008年,校园风光秀丽,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天独厚,绿树成荫,荷塘幽径,拥有“花园学校”之美誉,近年高考都取得辉煌的成绩。经整合优化后新的“铜仁市民族中学”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办学条件更加优良。学校有特级教师4人,铜仁市名校长(梵净山名师)1人,贵州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铜仁市市管专家1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人48人,“乌蠢宏江园丁”48人,高级教师125人,硕士研究生18人。整合后,学校将有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

办学目标

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培养各民族建设人才,为省内外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特长,强化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办学特色

学校“全面发展,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创办艺术和体育特长班,以特色艺术体育教育为突破口,为每一个学生成才创造发展的空间,学校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科学设置艺体教育课程,把音乐、美术、舞蹈、播音与主持、摄影等专业和民间文化、少带坦册数民族体育项目等校本教材纳入课堂教学,形成了艺体教育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基地,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基地;学校各运动队实力雄厚,女篮是全市十七连冠,是全省“三好杯”冠军;男篮获市“三好杯”冠军,获铜仁市首届体育运动会亚军;少数民族代表队多次代表我市参加省民运会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高脚队和板鞋队参加铜仁市首届体育运动会包揽所有10枚金牌。学校的艺体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及上级的共同认可,学校已成为“全国中体联篮协副主席”单位,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贵州省“体育特色学校”等殊荣。

办学成果

近年来,学校有三十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有上百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是全国“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成员校,有多项课题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其中,2013年我校获得贵州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拥有“贵州省名师工作室”1个,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我校部分教师优先发展,已成为全市新课改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对深入推进全市新课改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高考成绩逐年上升,2012年高考,有5位同学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有一百多人考上了重点院校,六百多人考上本科以上院校;2013年高考再创辉煌,600分以上6人,其中,铜仁市高考文科第一、二、三名均出自我校(信歼邓懿文665分、夏尧迪662分,张萱661分,分别位于全省第11、16、17名,已超过北大、清华分数线,分别录取到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一流名校);近年来,我校学生考入的名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科大、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大、华中农大、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80多所重点大学。实现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优进特出”的培养目标。

办学条件

学校地处市区,交通便利。学校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绿树成荫,荷塘幽径,鸟语花香,建筑别致。有标准的400米八跑道塑胶田径运动场和全市唯一的多功能室内体育馆,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有现代化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有可容纳3000人的学生宿舍,有规范的学生食堂及完善的附属设施,是一所现代化高级中学。

贵州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简介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

贵州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原铜仁三中)位于铜仁市中心,美丽的锦江河畔,校舍建筑既古朴典雅,又呈浓厚的现代化气息。校园临江枝扮布局,四季竹木常绿,鸟语花香。学校是“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地区双优文明学校”、“地级示范性高中”、“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教学先进单位”"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国家级示范民族中学"。

学校教学大楼、科教实验大楼、图书综合大楼、学生公寓宽敞、明亮、舒适;田径运动场(全塑.铜仁地区第一家)、猛旦灶篮球场、羽毛球场及体育锻炼器材标准、适用。欧式艾奥尼文化长廊是莘莘学子晨读、开展课外英语角活动的好地迟链方。学校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有藏书15万余册,向学生开架借阅;阅览室有各类期刊140种,全天向学生开放。校园优雅、宁静,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理想地方。

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63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高级教师53人,中级教师49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11名)。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较好。近几年,学校被重点大学、省内外普通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的学生,逐年增加。高考录取率在70%以上。

学校有45个高中班,2600余名学生。师生秉承“博学、明理、健体、报国”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注重特长,强化素质,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严谨、爱生、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尊师、诚信、勤学、善思”的学风,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呈现出“文明、守纪、和谐、进取”校风。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的历史变迁

一、学校创建于1964年8月。筹建时订名“铜专初农”,校址选取在城郊的磨刀湾。当年9月1日学校开学,正式命名为“铜仁耕读中学”。

【1964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诞生,校址选定在城关镇北关大队的磨刀弯。据时任校长谢仕强介绍和我平时的了解,耕读中学1964年秋季招生80人,借用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征购地区糖烟酒公司磨刀弯酒厂土地50亩作为新校园,将酒厂3000平方米的厂房、宿舍改建为教室、师生宿舍。1965年春季,师生由教师进修学校搬入完成改建任务的磨刀弯新校区,紧接着又新修了800平方米的教学楼(现还保留在原址),师生们参加了其中许多勤工俭学建校的活动。当年秋季再招新生100人。应该说白手起家,创办一所学校是艰难的,但是,在谢仕强老校长与全体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也是顺利的,充分体现出那个时代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

学校创办的第二年,时逢毛泽东主席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即“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五七指示的热潮,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五七指示作为办学方针,决定每周4天时间上文化基础课,2天时间从事生产劳动。

人迹罕至的磨刀弯随着耕读中学师生的入住喧嚣了,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从学生宿舍里传出,欢快的笑语声从操场、从田间地头传出。学校离老城区2.5公里,没有通车道路,校园环境差,工作学习条件很艰苦,师生们悻然接受,没有任何怨言,大有改天换地舍我其谁的志向。教师工作非常负责,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每周4天的学习时间,教师们一丝不苟开展各项教扮灶学活动,学生们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听课、笔记、完成各学科作业,学习风气十分浓厚。2天的劳动时间,师生们学干各种农活,在水田里插下水稻,种下油菜,在地块上种下蔬菜厅陆扮,自建栏圈,自养家畜、家禽,实现了蔬菜、肉类的自给。学生在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劳动技能,增强了劳动观念。以致这两届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后,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成了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

耕读中学的办学实践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学校快速发展。1970年,耕读中学迎来了16名大学本科毕业生,1971年又从地直学校抽调20名教师,办起了高中部,班级增至17个,教职工增至60人,学生人数增至800余人。当时的省教育厅、地革委对这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第15中学)(图1)

二、1971年8月,学校易名为“铜仁地区五七中学”,搬迁到条件较好的两板桥铜仁地区农校内。

【1971年8月,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五七中学,学校整体从磨刀弯校区搬迁至铜仁农校两板桥校区,校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人数增加,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这一个时期共培养了高中毕业生2届230人,初中毕业生4届1140人。这批学生毕业后,全部成为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通过劳动锻炼步入工作岗位,为铜仁经济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恢复高考后,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从工作岗位参加了国家的高考选拔,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其中不乏优秀人才。

以上时段,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全面铺开,转向纵深发展,铜悉橡仁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瘫痪,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铜仁五七中学也不例外,一些老师遭到批斗,学校几经停课闹革命,又几经复课。毕竟由于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当时的交通不方便,老师基本住到校内,受到的破坏性影响较小,再加上那时城区中学只有3所,办学规模也小,适龄学生能在城区读上中学很难,学生及其家长非常珍惜这种读书的机会。尽管全国的各类学校正常办学遭到严重干扰,铜仁五七中学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却保持着蓬勃向上发展的趋势。这个时期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由龚庆丰任主任,谢仕强任副主任。

三、1973年,学校更名为“铜仁第三中学”,明确为正处级事业单位。

【1973年8月,铜仁五七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这一年秋季,学校高一年级招生3个班160人,初一年级招生8个班340名学生,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了1000人。地革委行文将铜仁耕读中学更名为铜仁三中,为地直正县级事业单位,学校整体搬迁到铜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瓦窑河校址)。铜仁三中有22年的办学历程,因为历史的原因,它既有办学的高峰,也有办学的低谷。不管是办学的高峰时期,还是低谷时期,铜仁人民群众对铜仁三中始终情有独钟,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这以后两次更改校名,大家仍然喜欢称其为铜仁三中。铜仁三中这段办学历史约有25年,按照其办学的规模与兴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铜仁三中前期办学历史约12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时期学校取得辉煌的办学成绩,与铜仁一中、思南中学共同领航着全区的高中、初中教育,得到社会很高的评价。此阶段,铜仁三中学校教职工队伍扩大到124人;班级24个,学生人数增加至124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师工作干劲、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团结奋进。在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将语数外、数理化、政史地等文化课摆在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同时,学校除了开展正常的文化科技知识教学活动外,还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注重传授劳动生产技能。利用课余时间组建红医班、农机班、电工班、农业科技班等。在灯塔公社龙田冲办起了磷肥厂、小农场,同学们有计划的前往学工、学农。这一个时期的办学给铜仁社会、给当年学生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尤其难得可贵的是,一大批来至全国各地,接受过大学正规教育,具备扎实专业教育知识的教师,顶住文化大革命的重重压力,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不仅接受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和高考的经验与信息,还积累了一整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具有高尚的师德;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用脑、用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当时的学生受益匪浅。这个时期的教师邓德强、黄颂尧、蒋先义、何瑞山、唐德敏、陈绍明、陈学贵、王瑞华等都是高中各学科教学能手,在全区及贵州省中学教育界很有名望。

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学校就将工作重心转向各项教学活动,提出了“整顿校风,端正教风和学风,搞好教学秩序,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难得可贵的坚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8年6月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均以优异成绩排在全区前列。1979年4月全区高二年级数理化竞赛,铜仁三中获全区总分第一,全区学生总分前3名全在铜仁三中。同年6月,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铜仁三中高考录取率进入全区第1名,全区的文、理状元均是三中毕业学生(文科高考状元首届初中毕业生王启群,理科高考状员应届毕业生魏双松)。三中师生敲锣打鼓在铜仁大十字张贴红榜,逐一给上榜学生家送喜报的活动影响很大。铜仁三中借助这种势头,各项工作继续维持着较好水平,一直延续至1985年。当年,我已从农村学校调铜仁四中任教,见证了铜仁教育界的这段历史。

还有一件事值得叙述,就是学校有名望很高的的两支篮球队。当年铜仁人民非常喜爱篮球运动,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东山球场就必有篮球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队在全区及比邻省兄弟县市非常有名,在各种名类繁多的篮球比赛中基本立于不败之地。学校的陈绍明、唐德敏、刘长庚、金强、王林强等老师是当年铜仁球迷所崇拜的球星,看三中教工男子蓝球队打球是一种享受。此后,张进华同志由贵阳师院体育系分来学校任体育教师,后任团委书记、政教处主任、副校长。他利用业余时间组建了铜仁三中女学生篮球队,兼任教练员,从各县招收具有篮球运动身体素质的女学生,坚持做到夏练三伏、冬练数九,20余年不间断,是全市唯一一支坚持业余时间训练不间断的运动队,在全市处于绝对冠军地位,多次在全省中学生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冠,也多次代表贵州省中学生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国家级比赛。铜仁三中教工男子篮球运动的光荣传统通过学校女学生篮球队得到发扬光大。

铜仁三中后期办学历史约10年。这个阶段的办学是艰难而又痛苦的。1979年,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划定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政策,随即将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明确为重点中学,从办学资金和招生政策上给予扶持。从1980年秋季开始,高中招生由原定划片录取更改为全区东五县由铜仁一中提前择优录取,西五县由思南中学提前择优录取。由于办学资金得不到扶持,尤其是优质生源全部集中到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普通中学教师付出比重点中学教师大得多的努力,但是,每年的教学成绩和高考录取率仍然逐年下滑。再加上不合理的办学评估机制,社会上片面的以高考升学率排队等,普通中学的教师感觉辛勤付出得不到公正评价,思想上出现了波动,一大批优秀教师陆续追随着当年知识分子“孔雀东南飞”的潮流调离了铜仁。铜仁三中在校学生人数一度由1200余人下滑到600余人,办学呈现出十分尴尬局面。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3任校长邓德强、黄颂尧、张明友带领全体教师始终忍辱负重,爬坡越坎,探寻改变学校现状,振兴发展学校的路子,其付出是艰辛的,其精神是难得可贵的。可以说,这个时期铜仁三中的校长与教师既是创业者,也是守业者,他们努力了,他们尽责了,他们无愧于哪一个阶段的办学历史,无愧于那一个时代,学校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回顾这段历史,我认为当年划分重点与普通学校,初衷是好的,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提出集中财力、物力、师资办好一批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利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填补10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人才匮乏。应该说这里指的学校主要是国内大专院校。在执行中,却错误的将市、县一级的基础教育全部拉上。从现在看来来,它忽略了当时铜仁城区高中教育的现状,更忽略了基础教育对全民应具备的公平性,具体所做不仅没有增多相反削弱了铜仁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这种工作思路导向下,铜仁三中办学发展势头遭到压制,城区已经形成的高中教育公平竞争局面遭到破坏。前几年,全区高中教育凸显的问题证明了当年这项工作的失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都清楚,多年来,铜仁一中、思南中学每年在宣传高考名列全省前列的同时,铜仁地区高考人均成绩、全省高中教育会考(现叫学历水平测试)人均成绩却处于全省倒数1—2名。为给社会有个交代,统一将这种现象归咎于全区高中教育发展过快,扩招学生数量过大,以致整体教学质量上不去。我认为这是多年来铜仁社会舆论宣传为数极少学校办学成果,打压众多学校办高中积极性,全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形成的必然结果。2006年后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就是众多高中学校主动参与了优质资源和教学质量的竞争,并向老牌学校挑战。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注定没有发展。铜仁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还是得向改革要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提高。这次铜仁教育资源整合,是促进高中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1994年8月,铜仁三中更名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

五、2002年,三中创办独立高中,高中学生由340名增至2300多名,升学率从2002起连续3年均达85%以上。

六、2007年4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成功申办成为“贵州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2006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根据省级示范性高中专家评估团对学校工作全面评估的总结,正式行文批准“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并将其42年的办学过程归纳为“自强不息,不断进步;全面育人,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指出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在42年的办学中,所走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几代教职工始终如一,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严谨治校,诲人不倦,人才辈出,办学成绩和特色十分突出,值得在认真总结与推广。同时省教育厅还根据评估专家团的意见,指出了学校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的工作。2007年4月,金光闪烁的“贵州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牌匾挂在了学校大门醒目的位置。】

七、2012年10月,铜仁地区民族中学更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

【随着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批准铜仁撤地建市,并于2012年10月举行更名授牌仪式,铜仁地区民族中学也顺应行政区划的变更,更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这一个时期由谢国成同志任校长。】

八、2014年7月,铜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原“铜仁市实验中学”整合为新的“铜仁市民族中学”,新校校址在原铜仁市实验中学。

【随着铜仁川硐教育园区的建成,市区整合教育资源,铜仁市民族中学与市实验中学在2014年7月合并,学校迁至市实验中学校园。两校合并后,学生将达到5000余人,校名仍为铜仁市民族中学。至此,学校五更其名,五易其址,朝着办学规模更大、层次更高的目标迈进。】

铜仁市民族中学的介绍

铜仁市民族中学始建于1975年,它的前身是铜江中学,1978年更名为铜仁第四中学,1993年经铜仁地区行署批准改岁者为“铜仁市民族中学”。 2012年因地改市改名为“铜仁市第四蚂桥中学。”学校位于锦江闷雀猛河畔的西部名城铜仁市铜江开发区中心,已有31年的发展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陶冶情操、求学、授业的理想之地。学校设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有 46个教学班,有学生3500余人。学校有教职工16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08人,专用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43人,专科学历的21人,中专、高中以下学历4人,学历达标率百分之九十九。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铜仁地区民族中学和铜仁第15中学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690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