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多情何似无情的意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
出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词作《西江月·宝髻松松派段挽就》。
全诗如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如下: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飞絮和游丝尘耐誉一样,飘忽不定。
此番一见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庭院深深,斜月高挂,四处无声。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
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亩让,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是什么意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的意思是:如果见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见面呢?不见面,看似无情,其实是用了更多的情。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是什么意思
【原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译文】(两个人)互相见面还不如不互相见面,(两个人)有情有义却好像雀罩裤无情无义一样(指的是两个人虽然相爱,但是却互相折磨)。
【注释】
1、争如:(1)怎么比得上。前蜀韦庄《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秦并六国平话》卷上:“龙虎未能争社稷,争如两个上将军?”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争如我盖间茅屋临幽涧,披片麻衣坐法坛?”(2)犹怎奈。唐骆浚《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诗:“争如燕雀偏巢此,却是鸳鸯不得栖。”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争如南陌顷简上,占取一年春。”(3)犹不如。宋辛弃疾《婆罗门引》词:“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譬如往日害相思,争如今夜悬梁自闷雀尽,也胜他时憔悴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清丁澎《见燕》诗:“相期定似逢寒食,乍见争如说故乡。”这里是(3)义。
2、还似:却好似;却好像。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什么意思
意思是: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宋代〕
原文:
宝髻樱穗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译文: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敷上了淡淡的脂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那飞絮、游丝,飘忽不定。
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陪燃后,醉酒初醒,只见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挂,寂静无声。
扩展资料:
赏析: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脊乱卜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关于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和多情何似无情的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7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