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第一美女(彝族女神)
大家好,关于彝族第一美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彝族女神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民族风情:凉山彝族的选美仪式
1、传统的彝族选美,最盛行的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2、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的彝族传统文化集聚地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彝族文化的原生态。
3、凉山彝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岁月风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而灿烂的文化。这里的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典范。彝族选美,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凉山彝族的历,彝族美女的传说甚多。最经典的是带领彝人用火把烧死蝗虫灾害的英雄恒铁拉巴的初恋情人——天下第一美女尼扎阿芝。传说中彝族英雄支格阿尔的母亲蒲莫聂依,是彝族美女的偶像。还有诸如布阿史甘维、兹兹尼扎、甘莫阿妞等,都是扬名天下的美女。新中国成立以后,凉山彝族美女更是层出不穷,年年的火把节都推选出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美女。
5、凉山彝族自古以来都喜欢举行独具特色的选美活动,据古彝文记载,凉山彝族的选美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凉山彝族选美的习俗,来自远古的传说,来自传统的审美意识。选美,是为了纪念火把节,纪念火把节的创始人人恒铁拉巴和尼扎阿芝。
6、凉山这块土地,自古天老爷就馈赠给了这样迷人的青山绿水,千里凉山风和日丽,为美女的生长提供了难得的丰水宝地。凉山的村村寨寨,美女如云,天仙辈出,有多少风流人物为之倾倒、为之吸引、为之振奋、为之惊叹。
7、凉山彝族选美女,是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营造美丽的精神世界,构筑美丽的人文审美意识。凉山彝族人爱这样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艳丽的索玛花。”诚然,假若天上没有太阳和月亮,整个世界就没有美丽可言;假若春天里没有鲜花,整个大地就显得暗淡逊色。如果人世间没有美女,就等于人类就没有情趣,就等于土地失去了颜色,就等于月琴没有了琴弦。可以说,凉山彝族选美,是彝族人的生活气息融化于审美意识。他们把选美作为长期以来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此增加生活的情趣和兴致,陶冶情操,培植情感精神,增强人生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凉山彝族选美,涵盖了具有彝族特色的历史、文字、哲学、美学、宗教、艺术、天文地理、信念、民俗、音乐、歌舞等的彝族文化。
8、每当火把节将来临的时候,彝家的姑娘就开始为参加选美忙碌了。青春的萌动,是对美丽的向往,因为仿陆嫌火把节是展示美貌才华的时候,是播种爱情的季节。在花花绿绿的草坡上,人们会看到美丽的姑娘触景生情,情真意切地拨动胸前的口弦,抒发内心的情怀;在鸟语花香的荞子地边上,人们会听见彝家姑娘在放开嗓子歌唱欢乐歌唱爱情歌唱幸福;在幽静的泉水边,人们会看见山寨上的姑娘三五成群梳妆打扮,情语绵绵,跃跃欲试;在灿烂的阳光下,一群群的姑娘穿着精心缝织的衣裙,手拉手,开始练跳达体舞,练唱火把节的舞,开始演示美丽的风姿。曾经美丽过风光过的母亲们在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选美用的服饰,教唱火把节的歌教跳火把节的舞。彝族俗话说:“当家人没有不想富裕的,男人没有不想当英雄的,姑娘没有不想漂亮的。”火把节来了,哪家的姑娘不想展示自己的风姿呢?
9、当姑娘越长越漂亮的时候,心头想的是参加火把节备手的选美,因为不敢或不愿参加选美的姑娘被视为心理残缺者,是弱者。正常的成年姑娘开始用心声弹奏悉局爱恋,用情感打扮自己,用欲望泽润心田。她们缝织美丽的褂子穿在身上,掩饰胸部的线条。坡上的荞子黄了,姑娘的心开始跳了,她们用金色的阳光制造传统的的情恋,用传统的黄油布伞过滤阳光,把美丽留在脸上,把风采交给梦幻。彝家谚语云:“春风还没有来的时候,羊儿的绒毛已经闪动起来;火把节还没有到的时候,姑娘的心早跳起来了。”的确是这样,彝家姑娘的心是一团火,燃着自己,照着别人。
10、凉山彝族选美,一般都在火把节的时候举行。
11、彝族选美,草坪就是舞台,蓝天就是幕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阳光下,在春风中,在歌声里。
12、彝族选美,用自己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理念评审姑娘的身材、五官、肤色、气质、容貌、服饰,才华。
13、美女的标准是什么呢?从传统的审美观念来看,一是身材均匀,比例得当,不胖不瘦,不高不矮,不要鹤立鸡群,也不要羊混牛群,体现整体形象的美。二是五官端庄,脸庞不圆不长,恰到好处,眉目清晰,眉弯眼亮,神采奕奕。三是肤色美丽,白里透红,不苍白,不黑不黄,光泽滑润,富有弹性,犹如雨中索玛花。四是绝无缺陷,无疾病无残疾,有健康的体魄。五是服饰华丽,着装得体,美观大方,色彩艳丽,线条鲜明,雅致而亮丽。六是聪明能干,能言善辩,能歌善舞,具有超群的智慧。参加选美的一般都为未婚姑娘或已婚而未生育的青年。其实,美女就是百花丛中最艳丽的鲜花,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是美丽的天使,是令人信服的女性形象。
14、传统的彝族选美,不用故弄玄虚的舞台,不故作姿态。是由五至七位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担任评审人,因为老人是最公正的,他们不偏心,他们没有年青时感情的冲动,也没有爱恋的干扰,他们没有私心杂念,没有思想包袱。选美老人是在群众中自然产生,无须报名,无需任命,也没有繁琐的程序。当火把节的各种活动一开始,他们便身穿节日的服装,披上崭新的羊毛披毡,头戴斗笠,在人群中明察暗访,察言观色,审视比较,反复衡量。
15、那些美丽的姑娘手牵手,围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舞圈,一圈一支歌,一人领唱,其他人跟随和唱,缓缓转动,缓缓起舞。那歌,那舞,在一圈圈的黄伞下,牵动着人们的心,形成万众的诱惑,形成情感的涌动。
16、当太阳开始偏西的时候,选美老人庄严向大家宣布美女的名字了。这时候,人群犹如潮水翻涌,整个火把节的广场或草坪像沸腾的大海。
二、彝族的帅哥美女怎么称呼
1、帅哥称“惹搭”。美女称“里扎”!但是**常用《阿妹子》来称呼彝族美女。但彝族并不怎么认同。
2、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1]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ꆀ),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轮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信桐斗”改为“彝族”[2]。
3、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1]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4、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nuosu)、聂苏(nisu)、纳苏(nasu)、乃苏(nesu)、聂祖(nizu)、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阿细是支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滑磨、聂租的方言/土语自称(占人口70%以上),在彝语语境中含义完全相同,皆源于“尼”[1],在总称上“尼措”(ꆀꊿ)一词可以覆盖所有支系的称谓。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三、彝族女的一般多少岁结婚
1、凉山彝族的家庭基本结构,旧时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并包括未成年或已成年未婚的子女在内的小家庭,丈夫是家长,统管家庭财产。儿女结婚后,除幼子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生活。双亲去世后,父母的财产按兄弟人数各分一份,大部分则由幼子继承。过去,在奴隶主和富足者中还有一夫多妻现象。小凉山彝族的世系按父系相传,每个男性成员除家支的姓氏外,还实行一种按父系相传的父子连名制,并将父子连名成自家家支的系谱。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财产的宏核陆父系继承权。
2、婚姻以前,小凉山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及转房制等习俗。现在,彝族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
3、小凉山彝族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一般在15岁,就要举仔一种叫"陕拉尔"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这时姑娘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女青年主要通过火把节、婚嫁丧事和一些传统的聚会进行交际。每当一方看中了自己的情人,就会主动去接近,并站在离对方不远处,拿出口弦弹奏,通过含蓄而流畅的音乐旋律取悦对方。而对方一经接到求爱的暗语时,也会迅速取出自己的口弦对弹。如此经过多次秘密交往,双方就约定时间,回去告诉自己的双亲。待老人许可后,择定一个良辰吉日,由男方家请一位长者,背上一坛酒,前往女方家去说亲。
4、彝族少女长到十七八岁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女性长辈,择定吉日良辰,焚起好香,挑来净水,将姑娘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在一旁早已等候的女伴们,开始为她换下孩童时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边换边说些赞美和祝福她的话。然后便将她送到专门为她搭建的姑娘房里居住,让她开始与小伙子们交往。
5、当婚事说到一定程度,便由媒人领着小伙子或是其兄弟氏岩,带上礼物,在约定的日子去女方家看猪胆订婚。依照俗规,这天女方家要杀猪取出猪胆展示,以光泽饱满为吉利,萎缩空瘪为凶。但多为形式,主要是见面说好而已。同时主人家把猪肝烧熟,盛在本盘里捧给男方来的客人。男方的客人将烧肝吃了一半,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装在术盘里,由媒人举盘过头,恭敬地献给女方的主事人。其后女方到男家,进一步蔽顷商定婚事,除不交彩礼外,其余活动和男方到女家大致相同。
6、迎娶之日,男家就请两个机智勇敢、行动敏捷的小伙子,备马驮着礼物去迎新娘。女方寨里的姑娘为了不让自己的伙伴轻易地被接出村外,便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者泼水,多数浇成落汤鸡,并被促住任其戏乐。当夜女方家亲朋齐聚,吟唱古歌,热闹通宵。第二天早上由新娘表兄弟或姐妹之夫将新娘背上马(也有一直背到婆家的),并由新娘兄弟、叔伯、舅舅等娘家人送亲。新娘出嫁前三天开始节食,送亲队伍皆为男子,以人多为荣。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以后,方可进入大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粗粗和酒的木盘,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背亲者背负进屋。主人家按先客后主的次序分发陀庇肉和莽袍,饭毕再敬酒,同时进行主客对歌。
7、过去,小凉山彝族男女结婚后女子即返回娘家暂居几年,再由婆家领回。而且领来婆家后,妻子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回避着丈夫,故意约女伴在隔壁邻居家去住宿,并常调换位置,不让丈夫知道自己的住处。当遇到丈夫的偷袭时,她又是抓又是掐,把丈夫赶出门去,如能让新郎身上,尤其是显眼的手上脸部留下血痕爪印,方显出新娘的贞操体面。而新郎则不会为新娘的不顺从而怨恨,相反更加认为自己的妻子贞洁无暇,爱之有加,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将新娘"制服"。
8、据研究,彝族这种种奇特的婚俗,是古代彝族畜牧业崇拜和抢婚习俗的遗风。牲畜是财富的象征,"看胆"实际上是观察对方的牲畜是否兴旺健壮,"看胆订婚"反映了对原始畜牧业崇拜的遗风。古时抢婚多在黄昏日暮进行,故有新娘须在日落才进男家的习俗;迎亲者在女家所遇到的水泼、捧打等,这是对抢婚者进行的反抗;迎送亲要背新娘而行,特别是过河涉水时绝不让新娘衣鞋沾水,也防范被抢女子轻生投水的措施。不落夫家婚俗,则是有意识地保护青少年及其后代健康的一种风俗,是解决旧时早婚早育弊端的有力措施。研究这些婚俗,可揭示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轨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7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