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谁写的(佛经是释迦牟尼写的吗)
其实佛经是谁写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佛经是释迦牟尼写的吗,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佛经是谁写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佛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写的吗
1、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是佛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
2、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型陪僧团戒律(VINAYA),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ABHIDHAMMA)。
3、佛教所讲三藏是指经、律、论,十二部是佛说经分为十二类,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1、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码租敏后所得的心得。
2、《大藏经》是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逐渐迟枝积累而成的,在释迦牟尼佛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只是口头传承,并未书于文字,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为了继承其传教事业,开始以集体忆诵和讨论的方法收集整理他的言论(即结集),经过四次结集,形成了佛经。
3、其内容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二、最初的佛经谁书写的用的什么文字
1、谁书写,历史上没有记载,用的什么文字,第一次是梵文。印度古文字亦称梵书。相传为梵天所说之书。书体右行,为古今印度文字之本源,南北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2、史上的几次经典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3、第一次结集传说佛陀涅盘后不久,以其著名弟子大迦叶为首的五百人,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结集。这次结集的主要内容是由号称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和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毗奈耶(戒律)和法(经),然后经会议确定,编纂成书。因这次结集在王舍城附近,故又称为王舍城结集或五百人结集。
4、第二次结集王舍城结集后一百年左右,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结集。此次结集的原因是毗舍离的僧侣违犯了原定的戒律,其中特别是出现了向人乞钱的事,于是又重新就戒律进行结集,确定了“十非法事”:①盐姜合共宿(盐姜允许储下供日后使用);②两指抄食(比丘原定正午前进食,但如果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二个指头时进食还可算正午食);③复座食(吃完了,还可再坐就食);④趣聚落食(食后,还可到附近村落再吃);⑤酥油蜜石蜜和酪(不到时候,也能吃酥油、蜜、糖和奶酪);⑥饮阇楼伽酒(比丘在有病时,可吃一些经发酵的酒);⑦作座具随意大小(比丘坐具可随意大小);⑧习先所习(出家前所习的东西在出家以后仍可学习);⑨求听(僧团有事需大家商量,但有些场合,可先作,事后再求承诺);⑩受蓄金银钱(可以受蓄金银财物)。此次结集称为毗舍离结集或七百人结集,又由于参加此次结集的多为佛教长老,故又称为上座部结集。
5、对于上座部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不服,于是另召集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决定上述十事为合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这是佛教内部部派分裂的开始,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从而佛教教义、学说和戒律也因部派之不同而有许多歧异和变化。
6、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但据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所载,上座、大众两部分裂原因则是由大天提倡异扒州说而引起的,即所谓“大天五事”。五事即:①余所诱(虽为阿罗汉,只要有生理欲望的存在,还有梦遗等事);②无知(还为无明所覆盖);③犹豫(还有对教理和戒律、三宝的存疑);④他令入(还需要佛和其他先辈的指示);⑤道因声故起(虽为阿罗汉,有时如不发出“苦”的声音,仍有世无常、苦等痛切的感觉)。
7、第三次结集根据南传佛教的传说,在阿育王时期,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裤明论的问题,把不同派别的论点整理出来,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从《论事》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内部又有了进一步的分裂,部派林立,争论十分激烈。其中就涉及到补特伽罗的有无问题,犊子部公然主张有补特伽罗,而代表化地部的目犍连子帝须则坚决反对此说。
8、关于这次结集,北传佛教文献中并无任何记载,因之也不为北传佛教所承认。胡此告
9、第四次结集据说在上述三次结集之外,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并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称为《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作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10、此外,又据1789年泰国伐奈那亲王著、经拉玛六世于1923年敕令出版的《结集史》一书所载,南传上座部共举行了九次结集。前三次在印度,中间四次在斯里兰卡,最后两次在泰国。前五次结集,经考证,与斯里兰卡的《大史》的说法相同。至于第六次至第九次的结集,并未能取得泰国以外的其他南传佛教诸国的认可。(高杨)
三、佛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吗
1、佛经都是文言文的,如果没有古汉语的基础,理解佛经确实是一个大障碍。
2、另外,佛法讲的都是出世间法,很多专业名词,没有基础是听不懂的。
3、所以,会学佛的人,一般这都是一边听经闻法,一边看佛经,这样进步的就很快。公元前6世纪,乔答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ārtha)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他被拥戴者称为释迦牟尼,即是“释迦族的圣人”。其后经由北传与南传两条线路,传遍亚洲大部,绵延两千多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4、释迦牟尼的说教备搜返当时并未记录成文,而只是在弟子中口传心受,其原语已不仿饥可考。佛入灭后的三四百年间,弟子们为了统一思想举行数次会诵结集,最初也还是口头约定经典内容,并汇集为经、律、论“三藏”。后来逐渐形成文字,书写于棕榈树叶和桦树皮之上。
5、根据流传和出土情况来看,佛经原典主要由三种语言写成:巴利语、犍陀罗语和梵语,前两者是俗语,后者是雅语。
6、古代印度邦国割据,方言各异,却同属于婆漏闷罗门教文化圈,梵语被称为雅语,是流行于婆罗门祭司阶层的标准语,也起到了掌握宗教话语权、垄断知识的作用,其他流行于各地的方言统称为俗语。这些印度古代语言同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与欧洲的许多语言,例如古代的希腊语、拉丁语以及现代的英语、法语、德语等等,都是同源而生。
7、据研究推测,公元前4000年前后生活在欧洲黑海和里海之间南俄草原一带先民所操的语言为原始印欧语,在其后的数千年中,这一语言向东、西两个方向迁徙发展,西支演化出欧洲的大部分语种,向东的一支则进入伊朗,并进一步向东进入印度,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发展成为梵语(吠陀梵语),籍由《吠陀》经典传诵保存下来。公元前5世纪前后从吠陀梵语发展出古典梵语,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梵语。这些语言被统称为上古印度语(OIA)。后来在各地发展出的俗语,统称中古印度语(MIA)。就语言本身来说,俗语与梵语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互之间都能沟通,小于汉语普通话和粤语的差别。名词解释:贝叶经---------
8、“贝叶”也称贝多罗叶,是梵语pattra(叶、文书)的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一般选取棕榈(多罗树Tāla)树叶,经炮制裁切成长条状,其上墨书或针刻,中间钻孔穿绳捆绑,两边做木制夹板。“贝叶经”一词在中文语境中,除了指在棕榈叶上书写的佛教原典以外,也用来泛指长条形制的纸质原典写本。**的藏译佛典,也还在采用这种形制。
9、----------------------------------------------
10、巴利语是一种以古印度西部方言为基础的文献书面语,属于俗语。今天流传于南传佛教文化圈的巴利语三藏是早期佛典编集的一个代表,其最古老部分的编订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在公元5世纪最终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写定。巴利语三藏是现存唯一的完整佛教原典,也是唯一存活至今的佛教原语传承。
11、印度语言均用记音文字来书写,在流传过程中其记音符号并不固定,往往同“语”异“文”,也就是用多种字母书体来记写同一种语言。这种现象于巴利语则尤甚。在佛教南传的过程中,巴利语曾以僧伽罗文、缅甸文、高棉文、泰文等多种字母所书写,却没有专属的书体。近代还有使用天城体和拉丁字母转写的刊行本,现在以后者最为通行。
12、上述诸句,虽然书写字母差异很大,意义和发音却都完全相同。这句话常见于南传佛教的日常课诵,汉语译作:“敬礼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
13、.(以孟文字母刻写的巴利语贝叶经)
14、(以上贝叶经图片由泰国法身寺法胜巴利三藏项目提供)
15、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印度西北和中亚一带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犍陀罗语(Gāndhārī)佛典,虽然多是残篇,其抄写年代却很早,有些甚至能追溯到公元1世纪。
16、犍陀罗语是古印度西北方言,也属于俗语,由西北印度的文化中心——犍陀罗(Gāndhā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而得名。古印度的语言常常有多种不固定的文字书写体系,而犍陀罗语则有自己专属的书写字母,即佉卢虱底文,又称佉卢文,从右向左书写。从这些早期文献遗存之中,可以窥见佛教早期的文献和思想的面貌,将其与后世佛典相比对,则可以发现佛典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17、近年来德国的“犍陀罗出土早期佛教写本项目”与巴基斯坦合作发现了一批早期大乘经典,包括《八千颂般若经》和《阿閦佛国经》等残叶,成为轰动学术界的一个事件,对于研究大乘佛教文献和思想的起源与流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存最早的大乘佛经,公元1世纪抄写于桦树皮之上的《八千颂般若》犍陀罗语写本残片)
18、随着佛教在印度社会中地位的上升,一些部派以及大乘佛教开始采用梵语或混合梵语(掺有俗语语法成分的梵语)书写记录其经典,佛教论师也以典雅的梵语著书立说。我国汉译佛经的底本大部分是梵语佛典。
19、“梵语”一词意即“梵天的语言”,梵天即Brahman,而“梵”的东汉古音拟为b(r)jam,是梵天的音译。梵语中自称这种语言为Saṃskṛta(英语称为Sanskrit),意为善加整理规范的语言,与“俗语”(Prākṛta,意为天然的)相对,表明这种语言是知识阶层的“雅语”。
20、随着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佛教的梵语原典在印度也消失殆尽。近百年来,西方学者发掘和整理了大量梵语佛典写本,主要来源于尼泊尔、中亚,以及我国的新疆和**地区。汉地虽然也曾有大量梵本传入的记载,但遗憾的是,这些写本几乎全部失传,仅有极少的发现。
21、(挪威邵格延藏品中的《八千颂般若经》梵语写本,阿富汗出土,约公元3世纪)
22、(吉尔吉特出土《长阿含经》梵语桦树皮写本,约8世纪)
23、(**布达拉宫藏《维摩诘经》梵文贝叶写本)
24、和巴利语经典的情况类似,梵语佛经也有多种字体的书写方式。
佛经是谁写的和佛经是释迦牟尼写的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71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