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章分类 > 生活百态

奥巴马或任驻英大使(bbc采访驻英大使视频)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奥巴马或任驻英大使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bbc采访驻英大使视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奥巴马政府的中美关系基本格调
  2. 奥巴马的母亲对奥巴马的影响
  3. 问一下奥巴马对伊拉克政策

一、奥巴马政府的中美关系基本格调

新华社《了望祥穗东方周刊》日前载文指出,对奥巴马来说,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中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奥巴马没有理由在中国问题上大做文章,他需要认清的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以往。全文如下:

对于中美关系来说,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是略显平静的一届。以往,在选战前,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疑惑或者担心,疑惑的是中美关系的何去何从,担心的是候选人大打“中国牌”可能伤及中美关系,而新总统上台后中美关系的大幅“低开”似乎更是成了惯例。

不过,今年却似乎有所不同,不但中美关系不再成为候选人的焦点话题,而且大环境也使得人们对奥巴马上任之后的中美关系走势抱有乐观期待。

此消彼长,中美双方实力空前接近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在全世界影响力的上升。

反观美国,经过金融危机和伊战洗礼,国力和全球影响力都呈下降趋势,此消彼长,中美双方实力空前接近,这也使得我们比以往更有底气了。尤其是在陷入金融危机后,美国在未来几年是特别需要中国支持的,也就是说有求于中国的地方会很多,对中国当然要相对“客气”许多。这也使得在双方关系上我们要主动了许多。

与此相关的,便是中国在入世后,与国际接轨速度的加快,这使得我们迅速了解和熟悉了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游戏规则,外交上也变得更为自信、直接和高效。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与美国的关系,更为主动地争取我们的利益。

中国外交策略的变化也起到了相当作用。在外交方面,我们的“鶏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了更多的“出口”,比如与俄罗斯的关系,与亚非拉的关系,总体上是越来越好,合作面也大幅拓宽,这有助于平衡我们跟美国的关系。颇为微妙的是,由于“第三者心理”,美国在处理跟别国关系的时候还想到中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也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比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方面就成立了工作组,这就使得中美关系变得更加平衡了。

当然了,布什总统在任期内的积极努力也不可不提,对中美关系的推动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也可称作他外交政策中不多的亮点之一。而在稳定中美关系的诸多基石中,沟通机制的健全,对华认识瞎宴渣的理性,都使得人们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势显得心平气和。

如保尔森所言,布什总统的成功缘自其对中国政府工作的两个重点的认识以及基于这一认识的接触政策。这两个重点便是领土完整与经济发展。实际上,正是因为经济发展对中国领导人的重要性,战略经济接触才能极有效力地影响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崛起与融入。而注意倾听和理解中国的利益诉求,也使得中美关系变得充满“弹性”与活磨悄力。

奥巴马可能“打破先例,赢得喝彩”

对奥巴马来说,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中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奥巴马没有理由在中国问题上大做文章,他需要认清的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已远远超出以往。

除去在朝核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现在美国已经正式宣布陷入了衰退,这也使得美国在寻求经济复苏方面将更加依赖中国,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需要中国购入更多的国债来支持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人也相信,“除了沙特***外,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大量现金幷能帮助挽救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家。”

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对美国来说也已是割舍不下。如美国前贸易代表希尔斯所言,“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销售增长已超过300%,增长速度比我们同其他任何一个主要贸易伙伴高10倍。”

对于中美关系的何去何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的一段讲话就很能说明问题:“生活中总会需要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为了受益而付出一些代价。”另一种选择是倒退。但“没有人想要那种选择。”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难得的机会来表明??中国和美国能够在一个我们协力掌舵的全球社会中——而不是在一个经常对抗的环境中——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而一起合作。”

基于对中美关系的良好预期,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曾任克林顿政府商务部负责国际贸易事务副部长的杰弗里最近还提出了一个令人颇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的观点。在他看来,要想在未来几年里做得更好,“奥巴马必须从率先访华做起,而且是在他就职后一个月内动身。国务卿希拉里、财长盖特纳、防长盖茨及美国驻华大使都得陪同。”如此一来,奥巴马将“打破先例,赢得喝彩”。

而从机制上,美国财政部前高级官员弗雷德?伯格斯滕更是提出了G2的设想,也即与中国建立一个非正式、但明确的指导小组,类似西方七国集团,以便“以有效、持续和为全球经济提供基础的方式,共同应对全球经济制度的发展”。他将这称作“两国集团”,由当前两个“经济超级大国”组成,可以作为统一行动体进行有效运转。此间,国际舆论也揣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可能会升级为中国总理对美国副总统的层级,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对奥巴马的“中国策”有所期待。

事实上,就奥巴马的对华认识而言,还是有些理性基础的。从智囊的角度看,奥巴马背后有一个15人的中国问题专家小组,他身边的许多人都是中国通,而他提名的财政部长盖特纳更是第一位会说中文的财长。在参议院期间,奥巴马还曾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作小组,特别关注中国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

而在竞选期间,奥巴马也曾表示:“只要美中两国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就能在很多方面实现双方的目标。在过去几年内,美中两国在六方会谈中就朝核问题的合作清楚地表明,我们双方能够开展建设性的合作。”他的基本认识是:美国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中美关系至关重要。

在谈到对中国的期望时,奥巴马的看法是:“中国必须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幷减少能源密集型生产,推动国内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鼓励技术自主创新。”这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善意的建议,而且表达也正是自己的执政理念:重视环保,鼓励创新。

这一系列表态,以及奥巴马压力巨大的国内任务,都使得奥巴马的中国政策很可能“低调、高开”。

从近期的表态看,奥巴马在对华政策上可能会比较低调,不会像以往的总统上任后对中国横眉冷对。尽管从解决美国就业问题出发,国会中一些不甘寂寞的人会考虑对华继续打压,美国向世贸组织对中国提出反贸易保护的诉讼也可能会增多,但美国学界也不忘提醒奥巴马,不要妖魔化中国,应多用劝说的方法(也就是中国所说的“礼”),少要求世贸组织制裁(也就是中国所说的“法”,中国人认为诉诸法律意味着失败的友谊)。而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詹姆斯?吉莫曼更是警告说,制定那些要谴责或惩罚中国的法律,只能激起中国人进行类似的回应:限制美国产品进口或是对美国商业设限。

可以预期的是,在美国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奥巴马不大可能高调对华施压,而只有在形势稳定后,才可能像他在国会时那样,将中美贸易平衡作为关注焦点。位置决定意识,尽管奥巴马曾发起过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提案,还曾致信财长保尔森,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人民币和贸易不均衡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但在入主白宫后,他却不会如此激进,而会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倾向于小布什“9.11”后对华的态度转变。

如果说,奥巴马上任后可能的低调,是为了减少与中国的对抗,那么,“高开”的就很可能是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了。正如保尔森所感受的那样,在一个看重尊重与友谊的国度,与中国的领导层之间建立良好的个人互动往往能够带来非常积极的效果,而类似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那种跨部门方式也使得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能够倾听全面的意见,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在奥巴马任内,这种对话模式不但要保留下来,而且可能还会得到发扬,从级别到领域上,都有提升的空间。

而在能源、环保等方面合作上,“高开”更有现实性。就奥巴马的救市思路来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重中之重。而通过与中国在诸多经济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奥巴马打开局面,而为了收缩外交防线,加强反恐力度,奥巴马政府也同样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

与其争吵,不如寻求更多的共同点,将是奥巴马对华比较理性的做法。对奥巴马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在国会的压力与白宫的立场之间,有必要学习布什政府的做法:抓大放小,保持平衡。而这也将成为美国走出经济和外交困境的关键所在,

二、奥巴马的母亲对奥巴马的影响

1、幼年的奥巴马和母亲安·苏托洛在一起。1995年,52岁的安死于子宫癌。

2、她18岁就放弃学业,怀孕生子,后来却读到人类学的博士学位;她是美国的白人女子,把家安在印尼却如鱼得水;她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慈母,却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她还是一个浪漫的实用主义者,很容易被感动得流泪,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却从容不迫。美国民主党茄余孙候选人奥巴马说,她是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这个人就是奥巴马的母亲——安·苏托洛。

3、有人说奥巴马的母亲是个梦想家。她作出冒险的决定,而她的孩子们必须去承受这些选择的后果。她两次都跟来自异国的了解不多的男子结婚。两次婚姻也都失败了。她不得不依赖父母和朋友帮她养育两个孩子。

4、“她经常哭,”奥巴马同母异父的妹妹玛雅·苏托洛说,“看到动物或者儿童被虐待,看了一部伤心的电影,她都会哭。”但在玛雅眼里,母亲也是勇敢的。“她很能干。她经常骑着摩托车出去做田野调查。她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她知道谁要为此负责。”

5、在奥巴马身上,深深地烙着母亲的烙印。在奥巴马执政的4年中,他的招牌笑容竟然和妈妈一模一样。

6、1961年2月奥巴马的父母结婚,6个月后小奥巴马出生。

7、她出生于1942年,比国务卿希拉里早5年。她的父母给她起了一个男孩名“斯坦利”。她一直到高中都没有改名,尽管在此期间她不得不忍受人们对她名字的取笑。

8、她的父亲是家具推销员,哪里有好机会就举家搬到哪里,所以她18岁之前搬过5次家,在美国的四个州生活过。斯坦利继承了父亲身上不安分的性格。她高中时就开始读哲学课程,还经常参加咖啡馆的哲学讨论会。“她非常聪明,性情安静,喜欢结交朋友,参加各种活动。”她的一位高中密友这样回忆她。

9、斯坦利高中毕业后,父亲到夏威夷州寻找新机会,于是,她成为夏威夷大学的新生。在夏威夷大学,斯坦利正式改名为安——一个女性化的名字。安在俄语课上认识了奥巴马的父亲。他是第一个入读夏威夷大学的非洲人。他的同学回忆称,他有着磁石般的魅力,口才极好颤链。

10、1961年2月,在相识7个月后,奥巴马的父母结婚了。当时,安已有三个月身孕。他们结婚没邀请任何人,朋友都是事后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何结婚?对奥巴马来说,至今仍是个谜。即便是人们对早婚见怪不怪的1961年,安也结婚太早了。那一年,她才18岁。

11、奥巴马1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离开夏威夷到哈佛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老奥巴马有自己的计划:回到肯尼亚,为祖国的发展效力。他想带着在美国的妻儿一起回去,但是他在非洲老家还有妻子。最后,安决定不跟他去非洲。“她没有心存幻想。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来自一个家长制社会。”老奥巴马的大学同学说。

12、1964年1月,安在结婚三年后提出离婚,身在哈佛大学的老奥巴马没有提出异议。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

13、安做了当时大多数美国女性都不会做的事情:她嫁给一位非洲人,有了孩子又离婚。在人生的这个十字路口,她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变得更加狭窄——她那么年轻,又被社会边缘化,而且必须独力抚养孩子。

14、奥巴马两岁时,安重返校园,将小奥巴马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在夏威夷大学,她又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罗罗·苏托洛。苏托洛脾气不错,喜欢跟安的父亲一起下棋,也喜欢跟小奥巴马玩摔跤。1967年,奥巴马6岁那年,苏托洛向安求婚。

15、几个月后,小奥巴马和母亲跟随继父回到印度尼西亚生活。罗罗·苏托洛的家在雅加达郊区。那里没有电,道路也不平坦。其时,苏哈托的统治刚刚开始,物价飞涨,通胀高达600%,各种物品都紧缺。

16、奥巴马入读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他很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他是外国人,而且因为他长得比当地人都要强壮。但是,他似乎并不在意别人的取笑,并不介意别的小孩叫他“黑鬼”。

17、安在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得到一份教职。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4时就走进儿子的房间,教他英语。她没法送儿子去精英云集的国际学校,所以担心儿子不够上进。在天主教小学读了两年后,奥巴马转到离新家较近的一家印尼公立小学。他是学校里唯一的外国学生,不过他会说印尼语,不久就交了一些新朋友。

18、1971年,奥巴马10岁时,母亲把他送回夏威夷的外祖母身边,入读精英预备学校。为了让儿子受更好的教育,她不惜跟儿子分离,可以看出,她是多么重视教育。一年后,安带着女儿回到夏威夷,却把丈夫留在身后。她开始攻读夏威夷大学的硕士学位,研究印尼人类学。在这段时间,作为人类学工作者,

19、奥巴马的继父频频到夏威夷跟他们会面,但是他们再也没有一起生活过。1980年,安提出离婚。就像对奥巴马的生父一样,她还一直跟罗罗保持联系,并且没有索要赡养费。

20、在跟儿女挤在一间小公寓里,靠助学金生活了三年后,为了完成博士学位,安决定回到印尼做田野调查。14岁的奥巴马告诉母亲自己不想跟去。他厌倦了再去适应一个新环境,他也喜欢上了外祖父母给他的自由。安没有勉强儿子。

21、在印尼,安曾跟朋友们开玩笑说,她的儿子似乎只对篮球感兴趣。她的同事回忆说,当时,她曾为儿子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深深失望。在印尼,安致力于帮助穷苦的女性。此时,奥巴马在10000多公里外的芝加哥,作为社工领袖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安的朋友们说,安对奥巴马的职业前景感到欣慰,跟朋友们谈话时总是提及自己孩子的最新进展。“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多么聪明。”安的朋友乔治娅·麦考利说。

22、1992年,奥巴马的母亲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为此她已奋斗了近20年。这篇长达1000页的论文是对印尼农村铁匠业的分析。1994年,安在雅加达一个朋友家吃饭时感觉剧烈的胃痛。当地一名医生诊断为消化不良。几个月后,她回到夏威夷检查时却发现是卵巢和子宫癌。1995年,52岁的安去世。

23、奥巴马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是母亲临终前他没有陪在身边。他飞到夏威夷跟家人一起把母亲的骨灰撒到太平洋。从此,母亲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走向政治前台,当选美国总统。派鲁索说,“贝拉克微笑时,看起来很像安。他笑起来跟母亲一样灿烂。”

三、问一下奥巴马对伊拉克政策

美军定于2010年8月底前从伊拉克撤出作战部队,其余数万人作为留守部队在2011年年底前撤出;美国转以外交等非军事手段向中东地区施加影响力。奥巴马还正式任命资深外交官、曾长期担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的克里斯托弗·希尔出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对于撤军计划,各界反应不一。

“我到这里来,告诉你们如何结束伊拉克战争,”奥巴马在北卡罗来纳州勒琼军营告诉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家属,“我已经选定一个时间表,即在接下来18个月撤走我们驻伊拉克的所有作战部队。

截至2010年8月31日,我们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结束。我打算在2012年前撤出所有驻伊美军。”

眼下驻伊美军总兵力大约14.2万人,其中约10万人属作战部队。

奥巴马说,大部分美国军人年内不会撤出伊拉克。美联社援引白宫高官的话报道,为确保伊拉克全国选举顺利完成,美军作战部队主力会至少驻伊至今年年底,预计在撤军期限最后几个月才撤走。

这份作战部队18个月撤军时间表比奥巴马竞选总统时承诺的撤军时间表慢约3个月,但大幅快于美国上届政府考虑的时间表。

奥巴马说,大约3.5万名至5万名美军官兵作为留守部队,在作战部队完全撤离后继续驻伊,承担训练伊安全部队、保护重建活动和有限反恐任务。

根据美国上届政府与伊拉克政府签署的协议,截至2011年12月31日,美军需全部撤出伊拉克。

奥巴马所提撤军计划获得众多上届政府旧臣和前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等共和党国会议员支持,而奥巴马所属民主党内部就留芹或巧守部队规模争论激烈,民主党议会领袖指责美军留守部队规模过大。

奥巴马许诺,美国将继续从外交、政治和经济角度履行对伊拉克义务,帮助伊拉克实现“和平”和“富强”,如与联合国合作支持伊拉克举行全国选举和帮助解决伊拉克难民问题。但他说:“我们不能无限期坚守一个承诺,这个承诺不仅导致我们兵力紧张,还会耗掉将近1万亿美元美国纳团册税人的钱。”

“我们面临如下挑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局势再成焦点;军队需减负;重建经济。美国再也承受不起把伊拉克与这些紧急问题分开看所造成的损失。”他说。

即将公布这一撤军计划前,奥巴马在勒琼军营致电前任总统乔治·W·布什,“礼节性”向后者简述这一计划。按计划,勒琼军营美军基地会派出数千名士兵前往阿富汗。

“结束伊拉克战争会开启美国领导参与中东事务新篇章。”奥巴马强调说,撤军不意味着美国撤掉对伊拉克的影响力,美国会借助外交和人道主义活动加强这种影响。

奥巴马说,美国将与中东地区国家展开全面接触,包括伊朗和叙利亚在内,与该地区“朋友”和“伙伴”建立一个新框架,改善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安全形势。

奥巴马承认,伊拉克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他说:“毫无疑问,伊拉克还不安全,前路艰难:暴力事件仍会成为伊拉克生活一部分,太多关乎伊拉克前途的基本政治问题仍未解决。”

他强调,美国不能继续尝试去解决伊拉克所有问题。这位常说“是的,我们能”的美国新总统说:“我们不能把反美或同情我们敌人的人都赶出伊拉克;不能在伊拉克彻底安全前一直维持伊拉克街道治安;不能等到伊拉克内部完美和解(才撤军)。”

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说,奥巴马27日乘机飞往北卡罗来纳州途中致电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向后者简述驻伊美军撤兵计划。

“有关伊拉克前途的最重要决定必须由伊拉克人自己作出,”奥巴马说,“为向伊拉嫌键克人提供一个选择更好未来的机会,美国的男女军人年复一年在伊拉克逐个街道、逐个省地作战。现在,我们请伊拉克人抓住这个机会。”

英国安全问题专家、“两面神”安全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戴维·克拉里奇说:“驻伊美军撤离是伊拉克正常化进程中绝对必要的一步。”他解释说,一些伊拉克武装力量以反抗占领者为由展开活动。驻伊美军撤离后,这些武装就师出无名。

另一些分析师则告诉路透社记者,美军撤出后,伊拉克会出现权力真空地区,可能引发伊拉克各方势力激烈争抢地盘,乃至血腥内战。

奥巴马2月27日正式任命资深外交官克里斯托弗·希尔出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希尔曾长期担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

希尔将接替瑞安·克罗克,成为自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倒台及伊拉克政府成立以来美国向巴格达派驻的第四位大使。

此前,希尔在美国国务院担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并在过去四年间负责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具体工作。希尔于1977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曾任美国驻韩国、波兰和马其顿大使及科索沃问题特使。

舆论认为,希尔履新后将负责协调美伊两国政府在撤军问题上的互动,以及通过践行“巧实力”外交来改善美国在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形象,扩大影响力。

美国政府于2003年发动伊战,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这场战争使美国在人员、经济、政治和国际声望等方面付出巨大代价。美国民众多年来渴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奥巴马上台不久就推出撤军计划实在是出于无奈,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的主流要求。

抽身伊拉克也是奥巴马在政治上的需要。民主党打着“反对伊战”的旗号,不仅赢得了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也为取得去年总统大选和国会选举的双重胜利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而年轻的奥巴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他在反对伊战方面“近乎完好无缺”的政治记录有很大关系。竞选时的表态也对奥巴马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18个月时间表”,既不同于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作出的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所有作战部队的承诺,也不同于美国战地指挥官主张的23个月内撤出作战部队的主张,而是一个充满实用主义色彩和权衡多方利弊的折中方案。

首先,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驻伊美军将领的要求。美军将领一再声称美军匆忙撤退可能导致伊局势恶化,实际上是担心伊拉克局势到时难以收拾。以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和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奥迪尔诺为代表的美军将领都力荐一个相对“较慢”的撤军计划。美国官员透露说,奥巴马推出的计划“是国防部长盖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以及前线指挥官讨论的结果,也符合总统的原则”。

其次,该方案不得不考虑民主、共和两党的利益纠葛。对于从伊撤军这样一个重大决定,奥巴马显然希望获得共和党人的首肯,摆脱党派之争,刻意营造出“举国一致支持”的氛围。这一方案中有关在伊拉克保留可能多达5万名非作战部队军人等内容出乎很多民主党人的意料,却令反对从伊拉克匆忙撤军的共和党人十分满意,连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都称这是“一个合理的计划”。

再次,该计划还想尽力照顾到伊拉克形势。伊拉克局势虽趋于稳定,但仍存在诸多风险。对奥巴马而言,选择一个比较稳妥的撤军计划,既基本兑现了竞选承诺,又避免被人指为“出于政治需要而强迫美军匆忙撤退”,可防一旦日后伊拉克局势再度恶化而被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

奥巴马的最新举措体现出其所谓“反恐”战略转型的总体思路——将“反恐”重点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从伊撤军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美国向阿增兵的力度。然而,要顺利实现这样的战略转移并不容易。

伊拉克依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民族、宗教和政治难题。北部库尔德人和马利基政府围绕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控制权之争愈演愈烈,“基地”组织在一些省份不断发动袭击,还有10万多逊尼派武装人员正等待安置。此外,伊拉克今年将举行一系列选举活动,包括定于12月举行的全国大选。驻伊美军将领一再警告选举前后伊政治矛盾可能激化。他们认为,选举失利者也许会因不甘心失去权力而诉诸暴力,美国需延长“观察期”来确定是否加速从伊撤军。

从后勤角度看,美军在18个月内撤出9万到10万名军人、10万名美方保安及服务人员及数量众多的飞机、战车和12万个集装箱等装备,将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专家认为,恐怖威胁的存在和反美武装的袭击可能会延缓撤军进程。

此外,美国朝野一些人对于美军完全从伊拉克这样一个中东战略要地撤出始终心有不甘。布鲁金斯学会专家奥汉龙26日撰文称,一旦伊拉克在美军撤离后“失控”,恐将引发国际油价波动,从而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

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在宣布撤军时间表时只是勾勒出了一幅粗线条的“路线图”,其具体步骤还存在诸多疑难之处。美国对伊新战略仍充满变数。

关于奥巴马或任驻英大使,bbc采访驻英大使视频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趣虎号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uhuhao.com/wzfl/7210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